“即將實施的‘十二五’規劃綱要對建筑業提出了積極推廣綠色建筑和綠色施工的要求。作為一家施工企業,中建三局對這一要求的反應是:希望政府加大對鋼結構產業的扶持力度,做大鋼結構產業。鋼結構具有綠色環保、抗震性能好、可循環利用等優點,在我國有廣闊的發展空間。”全國人大代表、中建三局黨委書記、董事長熊德榮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表示。
熊德榮認為,鋼結構具有不可比擬的優點。首先,鋼材可以循環利用,而其他建筑材料大多無法回收再利用。其次,鋼結構的自重比混凝土結構輕,使用的基礎材料少,施工速度快,建筑空間利用率高。再其次,鋼結構有一定的韌性,可以抗8級以上地震。
熊德榮告訴記者:“鋼結構在鐵路、公路等基礎設施和北京奧運會場館、上海世博會場館等大型公共建筑中得到了很好的應用,鳥巢、水立方、中央電視臺新址大樓等一批高端鋼結構建筑也展現了我國的鋼結構綜合技術實力。在我國,鋼結構建筑面積只占房屋建筑總面積的2%;在發達國家,這一比例高達40%~60%。另外,我國鋼結構產能嚴重不足。我國每年生產鋼鐵6.2億噸,但可以加工成鋼結構的只有2300萬噸。”
熊德榮說,年產鋼鐵6.2億噸說明我國鋼鐵產能處于過剩狀態。如果將過剩的鋼鐵加工成鋼結構,不僅能消化剩余產能,還能將鋼鐵這種重要的資源儲備在各類鋼結構產品中。我國的基礎設施建設和工業化、城市化進程需要大量綠色建筑材料,結構安全、性能穩定的鋼結構是首選。
熊德榮建議國家將鋼結構產業列為戰略性產業,在鋼結構住宅、鋼結構橋梁及成套裝備制造等領域加大扶持力度,出臺更多的扶持政策和措施。他認為,政府應鼓勵鋼結構企業成立相關的科研機構,在鋼結構領域實現產、學、研一體化,加強對鋼結構抗震、抗風、耐腐蝕、耐火和結構安全的研究,打造完整的產業鏈。
(原載于2011年3月12日《中華建筑報》二版《2011全國兩會·人大代表建言篇》 記者 邱莎)
|